我国的慢性乙肝病毒(HBV)携带者大多始于儿童期感染。据统计我国目前有HBV携带者约9600万,女性占40%,孕妇携带乙肝病毒约5-10%。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和E抗原(HBeAg)阳性的双阳性妈妈,没有采取预防措施,所生宝宝90%会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所以采取对策控制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是预防乙型肝炎的主要措施。自采取新生儿出生后注射乙肝疫苗和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以来,母婴传播率大大降低。
关于乙肝疫苗,见下篇:
乙肝妈妈的新生宝宝如何接种乙肝疫苗?
宝宝出生不久血液内检测到乙肝病毒是可能的,无需担心。
乙肝妈妈所生宝宝应在完成第3针乙肝疫苗注射后满1-2个月,也就是宝宝满7个月后(宝宝的疫苗没有延期注射的情况下),抽静脉血检查HBV标志物两对半、肝功能、HBV-DNA,明确是否阻断成功: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及HBV-DNA低于检测值,可确定阻断成功;
① 抗-HBs阳性,且>100mIU/ml,说明预防成功,应答反应良好,无需特别处理。
② 抗-HBs阳性,但<100mIU/ml,表明预防成功,但对疫苗应答反应较弱,可在2~3岁加强接种1针,以延长保护年限。
③ HBsAg和抗-HBs均阴性(或<10mIU/ml),说明没有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但对疫苗无应答,需再次全程接种(3针方案),然后再复查。
④ 随访:对于免疫应答反应良好的儿童在预防成功后,无需每年随访。对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母亲的子女,隔2~3年复查;如果抗-HBs<10 mIU/ml,最好加强接种1针疫苗;10岁后一般无需随访。
2.若抗原HBsAg阳性、HBV-DNA(+),应定期监测:
①在出生后的18个月内有可能转阴性。
②18个月龄后时复查抗原HBsAg和HBV-DNA仍阳性,确诊孩子被感染,母婴阻断失败。
3.开始查抗原HBsAg阴性,18个月之后出现HBsAg阳性情况,不是母婴传播,而是其他的方式传染的乙肝病毒。
2023年版《乙肝指南》推荐:新生儿在出生12h内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和HBIG后,可接受HBsAg阳性的母亲哺乳。
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推荐HBsAg阳性的妈妈进行母乳喂养。
由于母乳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和抗病毒物质,所以母乳喂养的婴儿常见疾病发病率和严重程度明显低于人工喂养儿。母乳喂养并不增加婴儿乙肝病毒感染率,因此对乙肝母亲应鼓励母乳喂养。要减少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关键是在婴儿出生后尽早接种乙肝疫苗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哺乳期妈妈HBV DNA 高水平:
① 怀孕期间妈妈进行了治疗性服药,血清 HBV DNA 高水平是母婴传播的高危因素,妊娠中后期如果 HBV DNA 定 量>2×10^(5)IU/mL,建议在与患者充分沟通,在其知情同意的基础上,于妊娠第 24~28 周开始抗病毒治疗,应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 或替比夫定。应用 TDF 时,母乳喂养不是禁忌症。
② 妈妈大三阳且HBV-DNA高次方还是有潜在传染风险的。特别是当母亲出现乳头破损或婴儿口腔或消化道粘膜有破损时(鹅口疮、腹泻等)风险成倍增加。如果家长特别担心,可暂时停止母乳喂养,待情况好转后重新开始母乳喂养。
1) 避免血液、体液污染:血液、唾液不要直接接触,如大的伤口、妈妈的污血等。
2) 正确喂养方法。
3) 正常肌肤接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避免嘴对嘴亲吻或口嚼食物后再喂给宝宝。
4) 正确使用消毒剂:乙肝病毒不怕开水煮,一般消毒杀菌药对它无用。现知过氧乙酸可以杀死它,用0.2%的过氧乙酸泡10分钟即可;“84”消毒液(稀释200~500倍)5分钟也可以。
5) 监测宝宝乙肝抗体滴度。
6) 妈妈监测体内病毒情况、肝功及肝脏影像学改变,抓住时机进行正规的抗病毒治疗。
研究表明,乙肝患者的精子中潜伏有乙肝病毒。受孕时,精子和卵子结合,乙肝病毒也在不断增殖,使这种子代成为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这种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称为父婴传播。但是这种父婴垂直的传播几率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如果真的发生这种垂直传播,婴儿感染乙肝是无法避免的。就算在婴儿出生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阻断也没用。
父婴传播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来完成。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孕期的性生活等均有可能使孕妇被乙肝病毒感染,进而又可通过父-母-婴的方式感染子代,这其实是一种间接父婴传播。这种父-母-婴的传播方式完全可以避免。
所以阻断乙肝父婴传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孕前干预。结婚前,如发现男方是一名乙肝带毒者,女方未感染,女方必须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使自己体内产生抗体,就可以中和掉来自父体的HBV,不会再产生带有HBV的受精卵,就可避免了HBV的“父婴传播”。
在日常生活中,父亲还可以通过日常接触来传播乙肝即水平传播。但婴儿一出生注射乙肝疫苗,现在水平传播的几率大大降低。
*您提交的问题,我们会在24小时内安排律师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