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鎧
编辑|刺猬
01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股东花钱雇佣更具备专业能力的人代为管理企业以更好的实现所有者权益最大化。根据薪酬契约理论,高管与股东以企业业绩为基础签订薪酬激励契约。
企业高管在遵循持续经营假设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由于市场行情、行业内竞争、行业间联动所带来的不可预期的问题,此时高管的职位判断与估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参照点理论,委托人会参照同行业平均水平在内心设定经营预期目标。当高管发现当前代表企业经营水平的指标可能无法达到股东所设参照点的预期时,担心无法按期获得奖金的高管便可能会通过不合规的手段来进行弥补。
由于不同行业资金链运作方式各有特点,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一些高管选择在收入与费用的时间、类别确认方面做手脚,从而进行盈余管理操作。
地产项目开发的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网,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会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而有盈余管理的倾向。
作为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成本的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在经营现金流方面的调整很容易影响核心盈余。
由于这两类行业的企业所拥有的固定资产金额较大,有可能会通过固定资产买卖等非日常性经营活动来操纵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的数字,从而发生了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
运输业在作业流程、人才利用和资金管理等方面都会投入大量的成本,高管容易在成本费用类方面进行操作。
从运输业的运作特点来看,一批货物从起点到终点的运输时长可能会受天气、路况、车况等人为、非人为因素的影响。
因此企业很有可能利用时间差来提前或者推迟确认收入或费用,从而发生了应计盈余管理的行为。
同时,由于应计盈余管理被发现的风险较大,管理者通常倾向加入同样利用收入费用进行盈余管理的分类转移方式以混淆审查人员的检查。
采矿业企业主要依靠资源盈利,需要投入更先进的设备与大量人力进行探测与挖掘,因此成本占比较高。
此外,相比于其他行业,采矿业大多在偏远地区开工,条件艰苦,不确定因素较多。成本管理难度较大的采矿业不仅有利于高管较隐蔽地进行损益重分类,也有利于其推迟或者提前确认收入费用。
同样作为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初期大部分以高产多销为目的,没有投入较大的精力进行财务管理,资金运作环节比较薄弱。
由于应计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都与收入费用有关,为了快速解决长期积累的资金问题,制造业会更倾向于使用这两种方式。
运输业的业务完成周期较短,制造业和采矿业不仅可以销售最终制作完成的产成品,还能够在生产的过程中销售半成品或者原材料等。
为了维持使企业资产收益率实现增长,这三类行业的高管根据企业资金回笼较快,流动量较大的特点会通过使用分类转移与应计盈余管理以混淆监管人员的审查。
02
基于对委托代理理论与契约理论的介绍,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可能会由于业绩是否达标、薪酬是否满意等问题产生矛盾。
从参照点理论的角度来看,当现有薪酬无法满足高管的内心参照点时,高管可能会将注意力转向津贴福利,通过操纵财务数据的方式获得收益并以津贴之类的正当名义发放给个人。
津贴是企业员工在特殊环境或者特殊岗位辛勤工作的体现,但却被高管通过不正当的盈余管理滥用于个人需求。
应计盈余管理需要进行会计变更,一旦披露就有被会计师事务所发现的可能,如今采用该种方式的企业并不多见。
相比于需要额外设计交易活动的真实盈余管理,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将非经常性利得转入经常性收入,将经常性费用转入非经常性损失。
调整了盈余结构中的营业利润在净利润的占比但是净利润未受影响。此外,分类转移只影响当期的利润,不会影响下一期的利润。
可以看出,这种方式能够在花费较低成本的同时实现核心盈余的大幅增加。将同行业津贴均值作为参照点,当本企业的高管津贴高于参照点时,高管想保住这份津贴的欲望会更强。
与真实盈余管理相比,高管会选择隐蔽性与操纵性都存在较大优势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来进行数据的修饰。
因此,高管可能会倾向于增加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发生。同时,减少了真实盈余管理的行为。
在有盈余管理倾向或者出现盈余管理危机时,企业内部监察部门在排除高管个人原因之后,深入调查企业盈余管理的动因,确定企业是否在经营方面存在实际困难或者漏洞。
内部控制岗位在很多企业看来只是浪费人力财力,对企业并没有过多的帮助。但实际上内控可以检测企业是否良性健康发展,判断企业在投资、融资方面是否存在风险等。
不仅能够为企业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还可以带来额外的收益。
农业企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以往将关注点过多的放在产量上,而忽略了有效管理的重要性。管理层任用不合理会造成理念守旧、销路无法打开,从而加大了管理成本;
应收账款过多,易于形成坏账;机器设备是制造业和采矿业拥有收入的基础,生产的机器过旧,产出与原材料的投入不成比例;
各地高楼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迭起,看似很有“钱”景的房地产业实际上频频被爆出烂尾楼的丑闻,难免让购房者对房地产商失去了信心。
究其原因,包括没有足够的现金流购买建筑材料、无法按时给工人薪酬致使工人罢工、没有与当地涉及水电气相关部门进行有效沟通等等。
从以上不同行业企业的盈余管理动因来看,企业的管理能力强弱对盈余管理的发生与否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资金方面,企业需要加强预算和结算管理,降低税务风险,将投资、融资的风险维持在可控范围之内;
在生产方面,企业在确保目前生产流程安全稳定的基础上,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目的加大对生产技术的革新。
在确定不是企业自身存在经营问题后,应该从高管行为方面考虑。由于奖金的金额早已在薪酬协议中有约定,无法变更,因此高管为了获取额外更多的收益,可能会借助盈余管理行为粉饰报表数字,以给企业投入额外精力为由申请工作津贴。
我认为股东应该在合理评估公司规模、经营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能力之后再设立高管需要达成的业绩目标,而不应该抱着“让高管挣钱,我只负责花钱”的心态不切实际地设立与薪酬不符的目标。
基于自身对各项指标的期望参照点表明双方的立场,说明当下的需求以及经营困难,据此商讨解决对策。
企业的建成与发展不能仅靠高管,不论是股东、投资人还是其他报表使用者,都应该要关注报表核心数字,对比相邻两年的变化,一旦发现异样应及时反映,以免对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企业给予员工津贴以补偿其在特殊环境作业的辛劳,一方面体现了企业遵守相关法律条款,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企业对员工辛苦工作的认可与关心。
从良性出发点诞生出的奖励机制如今却不断遭到破坏,打着为企业效力、让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旗号,通过各种方式变相索取津贴。
高管作为企业的重要引路人之一,不仅没能引导相关部门制定出一套健全的津贴审核制度,还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的方式获取本不属于其的津贴。
03
首先需要企业股东端正态度,明确制度实施的重要性,并向高管传达积极处理的信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从委托人开始就对这件事情不以为然,那么代理人便可能会肆意索取企业资产;
其次,津贴申请时需要进行严格的把控。资质证书、学历类的津贴需要审查证件真伪、是否冒名顶替等问题;
申请活动津贴时需要明确津贴获得者的详细信息,包括何时何地何因获得津贴。
年底企业监管部门应重点核实高管津贴的申领过程:比如高管以提高员工技能水平举办比赛为由申请津贴,企业监管部门应核实比赛是否真实举办,申请津贴的详细用途,是否留有工作记录或者影像资料等。
如果存在记录或凭证模糊的情况,应该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询问;最后,提高对滥用津贴者的惩罚力度。
对于确定真实发生滥用津贴的高管或员工,应当对其收回已申领的津贴并予以相应的处罚。简单的批评教育无法提高企业职工对津贴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企业资金的流失。
*您提交的问题,我们会在24小时内安排律师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