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相册的时候,翻到这张今年上半年踩盘时拍的照片,不禁颇有感慨。
看着这些一排又一排密密麻麻的楼栋,视觉产生的压抑感扑面而来。而这一切,都跟高容积率有关。
我们先来看几组数据,
西北湖壹号御玺湾,容积率7.09
新港长江府,容积率7.03
顶琇国际城·星耀,容积率6.98
观湖园二期,容积率6.67
华润万象城·幸福里,容积率6.46
江山如画8期,容积率6.31
目前武汉在售楼盘中容积率较高的为7.09,容积率超过或等于6.0的项目有不少,在3.0-6.0之间的则多达上百个。
一般来说,我们平时住的房子,容积率5就是一个极限,超过5的话居住舒适度就会大打折扣。
细想一下,你在自家小区有没有遇到过类似场景:
早高峰电梯特别难等还拥挤;
小区停车位紧张,回家晚了只能停在外面马路上;
小区绿化少,活动空间人满为患;
站在阳台上看得到对面邻居。
这些窘境其实就是过高的容积率导致的,可以说,小区的容积率和我们的居住舒适度是直接相关的。
容积率就是一平方的土地可以盖多少平方的建筑。至于是高层、洋房或者别墅,就要看开发商的规划了。
别墅的容积率一般在1.0以内,小高层的容积率一般在2.0以内,11层以上的高层住宅容积率一般在1.8-4.5之间。
在中国的城市发展道路中,有两条明显不同的发展轨迹。
一条是以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为代表的北部、东部城市,早早主动降容;一条是以广州、成都、重庆、武汉、长沙等为主的西南部、中部城市,主打高容积率路线。
就住宅而言,北京上海容积率普遍1.0-2.0,广州成都武汉最常见的在4.0-6.0,换句话说,同样面积的一块地,广州成都武汉住的人是北京上海的3到4倍。
由于容积率高,这些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大幅度及速度赶不上北京上海。
另外,房子居住的人口多,外立面与内部设施老化速度也会更快,没几年就得面临换房需求,所以高容积率的城市换房频率更高。
买了换,换了买,只要新房供应量继续充足,容积率维持高位,人们很快就会搬到更新的房子里去住,老房子在这些城市的表现很难跑赢新盘。
武汉住宅的高容积率主要是为了平抑基础房价。
在限价的大环境下,武汉不少开发商通过高层+洋房+别墅的“高低配”形式,来调整项目整体容积率,以此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相同土地指标,做足容积率的前提下,高低配社区更能显著提高总货值收益。
比如一个10万平方米的高低配楼盘,假设高层为8万平方米,洋房为2万平方米,高层均价1万/平方米,洋房均价2万/平方米,这个项目的总货值为12亿元;假如把这个10万平方米做成纯高层小区,那么它的总货值为10亿元。
单纯通过产品类型组合的差异,高低配社区就能实现总货值收益增加2亿元,上浮20%。
高低配就是在容积率限制下的投机产物,说白了,就是做“高低配”更好赚钱。
这种高低配社区为了做足容积率,往往会增加建筑密度,高层的大部分资源被洋房别墅掠夺,因为多层的舒适是建立在牺牲高层业主的楼间距、公共活动空间基础之上。
多层小区的一楼花园更是进一步占用了小区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绿地,进一步挤压了整个小区的公共利益。
这些“高低配”中的高层看起来似乎体面,实际舒适度甚至不如普通的纯高层项目。
高容积率+高密度,会导致上学难、看病难、配套不足,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
武汉看似低的房价,实则一直在牺牲着一套住宅本该有的阳光与通风,挤占着城市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为了改善城市面貌与居住环境,容积率下调既是顺应民心也是顺应时代。
基本上降低容积率,避免城市病是各大城市的共识,武汉是醒悟较晚的一个。
成都从2023年开始全面下调城市住宅容积率,主城核心区住宅容积率限定在2.5以内,一般地区和特别地区控制在2.0和1.5以下。
重庆在2023年后几乎没有出让过4.0以上容积率的地块。
武汉则在去年底发布了降容相关意见稿,按照新规定,未来武汉主城区最高容积率不得超过3.0,新(副)城容积率不得超过2.5。
无论多么寸土寸金的位置,容积率上限就是3.0。这一次,武汉降容的步子迈得相当大。
从今年6月底首次集中土拍中也可以窥探一二,如蔡甸区共出让11幅涉宅地块,整体容积率在1.0-2.8之间,东湖高新区10幅涉宅地块一半以上容积率3.0以下,已经向低容积率的路线在发展。
在武汉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的这些年里,诞生了太多的高密楼盘,未来这些居住群体都会面临从刚需需求向改善需求过渡,降容有利于提升居住品质,也更符合未来居住升级和改善需求爆发的趋势。
随着人口增容导致的城市教育,医疗等资源分配紧张,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加剧,如何把资源分配合理化,降容则是最直接的方式,拉大城市骨架,发展外围新区,同时降低城市中心密度。
想要在居住舒适度和城市住宅供应之间保持平衡,本质上都是控容积率。所幸,武汉已经开始通过降低住宅密度,诞生出更多宜居的好房子,为未来的城市更新和升级预留空间。
*您提交的问题,我们会在24小时内安排律师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