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房产领域 专业服务团队

房产纠纷+婚姻继承+拆迁分家=专注房产案件代理

免费咨询热线: 18511557866(微信同步)

古人如何证明“你就是你”?你知道在唐朝如何进行身份管理么?

现代人出门要带三小件——身份证、钱包和手机。其中,身份证是国家对个人的身份认定,可用于乘车取票验票、办理入住、风景区取票、取款汇款等,无证不行,身份证已成为现代人验明身份的重要物件。一千多年前的唐人是否也有身份证?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呢?唐朝在无网络、没有复杂的电子检验设备、没有防伪技术等高科技的情况下,又如何验明身份呢?

唐朝身份证变迁历史

古人把类似身份证的东西叫作“鱼符”。鱼符分左右两部分,上有小孔,便于官员随身携带。这“身份证”并非全民所有,大部分为官方使用。

古人认为符是一种契约,用于调配军队、派遣官员、颁发政令和识别人员,用来确认身份,避免被冒用。不过,在隋和隋之前的符,形状像老虎,被称为“虎符”,公务时携带虎符作为信物。到了唐朝,因要避讳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唐朝建立后,李渊停掉隋朝的“符”,颁发银兔符,没过多久又将银兔符改为铜鱼符。

鲤鱼谐音和寓意“李”,或是李唐王朝平民百姓选择鱼符的一个原因;此外,毕竟鱼符的使用群体是官员,取鱼跃龙门的寓意;此外,《朝野佥载》中的观点是,“以鲤鱼为符瑞,遂为铜鱼符以佩之”。“符”已从单纯的调兵遣将功能演变出证明身份的功能。

不过,武则天时期,龟符取代鱼符;唐中宗时期,又将龟符废除,改为鱼符。直到宋朝,“鱼符”被废除,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存放鱼符的袋子——“鱼袋”以装饰、身份象征的功能,依然保留了下来。

唐以前虎符

唐贞观年间鱼符

武则天时期龟符

到了明朝,“牙牌”是人们身份的证明,上面刻有姓名、职务、履历和所在的衙门,这样的信息证明上如再加上家庭住址,就与现代意义的身份证有点接近了。此时,身份证明也开始向中下阶层发展,不再成为部分特权贵族、官员的特有物件了。

鱼符和鱼袋的用处

龟符在唐朝历史上存在时间较短,其功能与鱼符一致。我们就以鱼符和鱼袋为例,探讨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简而言之,这些物件主要用于官员和公事,其作用有等级身份证明、出入证明、工作变动、调动军队和荣誉证明等五类。

鱼符是官员权力和身份的证明。在唐朝拥有鱼符的人,是真正意义上有身份的人,是“人上人”。唐初,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佩戴鱼符,“随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太子持有玉鱼符,亲王是金鱼符,庶官是铜鱼符。作为权力象征的鱼符,在唐中宗时期及以后,其权力象征的意义不断淡化,等级较低的官员也可以佩戴,鱼符成为满朝文武官员的必备佩饰。此时的鱼符,就类似现代人的工作证,以此与陌生人打交道,识别彼此身份,办理公务,完成私人社交。

除了身份象征外,鱼符的实用功能之一是出入证明。持有鱼符的唐人可以凭借鱼符出入相应权限的宫门、城门等。这些出入证明形式多样,名称不一,有开门鱼符,也有闭门鱼符,开门鱼符与闭门鱼符不能拿来混用。唐律还规定,官员及命妇出入宫门皆有门籍,由监门卫负责,用鱼符来验明身份。针对边疆地区另有规定,唐朝周边已归属的藩属国的使者,想要进出大唐境内,必须要检查鱼符。

鱼符也是工作变动证明,官员凭借鱼符可以调任。袁文泽博客www.yuanwze.cn这种官府专用鱼符用铜制成,分为左右,左留京师,右给州郡(上任的地方)。新官上任,给官员左鱼符,到了上任地方与右鱼相勘合,即证明这不是冒牌官员,然后进行官职交接。

当然,对于统治者而言,鱼符一直保留的功能是调动军队。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控制军队,及时发布消息,这是有讲究的。史料记载,唐朝已不用虎符了,调兵时使用约定方案,发兵时颁下左符,与军队存有的右符进行勘合,如勘合无误就要马上发兵。

鱼袋成为一种虚荣证明。在《全唐诗》中关于鱼袋的诗句较多,比如李廓的诗句“倒插银鱼袋,行随金犊车”。银鱼袋是长安少年的身份象征,不过李廓这人也不差,稳稳官二代,元和十三年进士及第,官拜刑部侍郎、刺史。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著名诗人贾岛的好朋友。

我们也可把鱼符按另一维度进行分类,分为功能性鱼符和随身携带鱼符。功能性鱼符用于调动军队,出入门、出入境、上任等,在需要时与朝廷使臣的另外一半鱼符合二为一,验证后可以使用。而随身携带鱼符,更多是一种身份象征,或是一种时常出入门禁的通行证而已。

鱼符和鱼袋的使用禁忌

在这三种情况下,官府要对使用鱼符的人进行处理,一是勘合无误但是未及时发兵,这等同违背命令,判处两年徒刑;二是左右符不相合而不迅速奏闻者(上报)也判处两年徒刑;三是要交回的左鱼符,违反一定期限没有归还的,判处一年徒刑。这左符不能留在军队,必须要带回。

除了鱼符,朝廷又增加鱼袋的区分方法,不同等级的人携带鱼袋也有制度要求,不得乱带,否则视为逾制。鱼袋,顾名思义,用来盛放随身鱼符的袋子。韩愈的诗作“不知官高卑,玉带悬金鱼”,言下之意是“金鱼”代表了官位高低。在《新唐书》中明确了各等级官员佩戴鱼袋的要求:“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唐会要》记载:“景云二年四月二十四日赦文,鱼袋,着紫者金装,着绯者银装。”紫者和绯者都是唐朝官服制的一种,紫色用于三品以上官服,绯者用于五品以上的官服,服制、鱼袋和官品一一对应,这是唐朝官员衣着与佩戴的规定。

可以说,唐朝的鱼符、鱼袋的等级关联一直影响到后世,一是身份象征,二是职务待遇。就如同后世的官场、职场领导人,不同职位不同待遇,不同的出行标准,不同的办公房间标准,殊途同归而已。

在唐朝一段时间内,官员去世后,鱼袋是要被收回的。到了唐高宗永徽年间,下诏调整这规则。据《唐会要》记载,永徽二年四月,皇帝认为,这些当官的鱼袋是用于褒奖大家的,去世了就要收回,“情不可忍”,自此后“五品以上有薨亡者,其随身鱼袋,不须追收”。

鱼袋也是唐朝的军中封赏之物。毕竟,鱼袋是稀罕物件,作为军中有功人士的封赏,在唐朝也是流行的。《唐会要》记载:量军大小,各封金鱼袋一二十枚,银鱼袋五十枚,并委军将,临时行赏。

在梳理唐朝鱼符资料时发现,唐朝的鱼符、鱼袋管理规定虽比较详备,但是也有为了彰显身份,从别人身上借用的情况。不过,站在千年前,我们看到朝廷全方位营造的等级身份,从衣服配饰,到身份象征,都在彰显官员和普通民众之间的差异,以及官员与官员之间的差异。

在线咨询

*您提交的问题,我们会在24小时内安排律师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