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综合讯】北京时间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2023年第12号公告,决定即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高粱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
中国商务部网站截图
目前来看,原产于美国的进口高粱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中国出口销售,存在较大幅度的倾销。公告显示,“商务部获得的初步证据和信息显示,中国国内产业遭受了实质损害和实质损害威胁,且自美国进口产品的倾销与国内产业实质损害和实质损害威胁存在因果关系。”
经济观察网报道,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局长王贺军表示,这是一起正常的贸易救济调查个案。商务部掌握的初步证据表明,美国高粱产量巨大,库存增加,美国政府对高粱提供了补贴,2023年以来,美国高粱出口数量占其产量比例均在50%以上。美国对中国高粱出口大幅增加,价格持续下降,对中国高粱产业造成损害。
中国国内产业同类产品价格得到削减和抑制,产业同类产品有关经济指标呈恶化趋势。
王贺军介绍,根据世贸组织相关规则,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有两种情形,一是应相关产业申请发起调查;二是由调查机关依职权自主发起调查。中国相关法律也有类似规定。世贸组织其他成员也有此种做法。
中国商务部根据自身掌握的证据自主对美高粱发起此次调查的原因在于,中国高粱产业集中度低、种植户数量众多,产业难以准备必要的申请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十八条也有规定,在特殊情形下,商务部没有收到反倾销调查的书面申请,但有充分证据认为存在倾销和损害以及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的,可以决定立案调查。
公告称,中国将对2023年11月1日到2023年10月31日期间的高粱倾销进行调查,并且对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0月31日期间的行业受损情况进行调查。调查预期在2023年2月4日结束,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到2023年的8月4日。
根据中国政策有关规定:反倾销立案调查后60天内不可以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俗称“缓冲期”或者“安全期”,也是中国贸易企业最后的进口时机。中国还规定反倾销税适用于终裁决定公告之日后进口的产品,并在此前已经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可以对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之日前90天内进口的产品追溯征收反倾销税。
汇易统计数据显示,从去年9月份以来中国就已进口或签约高粱高达530万吨左右,高于2023全年中国进口数量505.7万吨。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5日指出,反倾销调查是任何一个WTO成员国的权力,各个国家都在使用。发起高粱反倾销调查,是为保护中国农民利益采取的一个必要措施。
1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进口光伏产品和大型洗衣机分别采取为期4年和3年的全球保障措施,并采取严苛的征税措施。因而中国的此举,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对美国行为的反击。
而且,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对中国出口476万吨高粱,占到中国当年500万吨高粱进口量的绝大部分,价值约11亿美元。这几乎是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铝合金板材价值的两倍。最近美国也在对中国铝产品进口采取贸易行动,这也被视为引发中国反制措施的另一个诱因。
除了高粱,中国算得上美国大豆和玉米的头号买家。而中国商务部在2023年1月对美国进口玉米酒糟(DDGS)做出反倾销裁决: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干玉米酒糟征收反倾销税及反补贴税,税率分别为42.2%-53.7%及11.2%-12.0%不等,征收期限为5年。
有预测认为,下一个中国政府采取类似“双反”的农商品可能是进口玉米,但如果中美贸易争端大规模升级,也许中国会制裁每年从美国大量进口的压舱石大豆。如今,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大豆面临对手巴西的激烈竞争。上周,美国大豆出口净销售量创下七个月来的新低。
中国的该举措预计将会对美国高粱需求造成立竿见影的打击,因为美国大部分高粱出口的目的地为中国。这也会令整个美国农业行业不寒而栗。
也有声音认为,在中国对美贸易严重顺差的情况下,中国一味反倾销美国产品,有可能会造成更大的通货膨胀,不利于中国的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加之制裁农产品代价太小,中国的举措也许只是在当下风云突变的美中贸易关系中试探美国。
而这种紧张局面并不是中国想看到的。正如中国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局长王贺军所言,中美是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合作共赢是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中方愿与美方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经贸摩擦。
(编辑:孟音)
*您提交的问题,我们会在24小时内安排律师与您联系。